2023年4月,国际知名学术平台Research.com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Anna Wang Roe(王菁)教授入选“Best Neuroscience Scientists in China”,特此向Anna Wang Roe教授表示祝贺!
排名发布网址:
https://research.com/scientists-rankings/neuroscience/cn
Research.com 简介
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研究门户网站之一, Research.com提供自2014年以来有关科学贡献的可靠数据。其前身为Guide2Research,自2022年2月起改版为Research.com,每年发布最佳科学家排名。
学者入选顶尖科学家排名要基于D-index、在特定研究领域内的贡献比例以及研究人员的奖项和成就。D-index(学科H-index)学者排名指标,仅包括被调查学科的论文和引用值。D-index可细分为化学,电脑科学,数学,法律,材料科学等26个领域。
Research.com对神经科学领域约27400位研究人员进行了分析,该领域顶尖研究学者排名中包括107位在中国单位任职的学者。
本次排名是Research.com改版后第二次发布,基于包括OpenAlex和CrossRef在内的各种数据来源进行评选,用于估计引文指标的文献计量学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1日。
来源 | Research.com
编辑 | 史佳鑫
2022年9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召开了秋季第一次PI会议,会议上王菁所长对白瑞良研究员获得“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表示了热烈祝贺。
图1:王菁所长与白瑞良研究员亲切交流
个人简介:
白瑞良,男,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瑞良博士长期致力于脑循环功能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跨学科的前沿研究中,突破了磁共振成像对脑循环功能中关键水分子跨膜运输过程的“分不清”、“测不准”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水分子跨膜运输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科学及脑医学方面的应用转化,为脑胶质瘤、阿尔茨海默症等脑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先进的影像学工具,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已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NAS,Medical Image Analysis,Neuroimage 等),其他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白瑞良博士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包括(1)荣获了首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分会青年创新奖(2021);(2)当选了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青年会士(ISMRM Junior Fellow,全球每年大约十人,2017);(3)摘取了首届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协会青年科学家荣誉(第一名,2016);(4)获得了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年会杰出论文奖(入选率<2%)3次,优秀论文奖(入选率<5%)1次,特邀报告4次,会议口头报告5次;(5)获得了包括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主持)等项目资助;(6)相关研究被NIH官网、Medical Express等国内外媒体多次报道。
再次祝贺白瑞良研究员获得“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祝系统所未来产出更多的科研硕果,为中国系统神经生物学领域贡献力量!
附:
白瑞良研究员领导的“定量神经影像实验室”长期招收博士后,如有兴趣,请直接联系白瑞良研究员。
邮箱:ruiliangbai@zju.edn.cn
个人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Bai_Lab
近期发表在《eLif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存在一类用于物体形状表征的“琴键”。
大脑是如何编码你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物体的形状是由直线、轻微弯曲或高度弯曲的轮廓组成。早期的研究显示,大脑中部分神经元对不同程度的弯曲信息能作出反应。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大脑是如何组织这些信息,以及如何基于这些组件元素“构建”整个物体形状。我们假设存在一套能表征从直线轮廓到高度弯曲轮廓的系统代码,这些代码可以看成是大脑中特定的“琴键”。这样,对于一个物体而言,其形状信息的“代码”取决于所弹奏的琴键。
通过在猴脑上进行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我们记录了大脑在不同曲率轮廓刺激下的反应图像。结果显示,在皮层中存在编码曲率的模块(也称为“功能柱”,尺寸在亚毫米级别),每个模块对某一特定的曲率做出最佳响应。我们的数据还表明,这些模块是有规律排列的,从直线到低曲率再到高曲率,对应的模块按一定顺序排列,就像钢琴键盘上的按键。此外,这些模块对特定曲率的响应也较稳定,不依赖于刺激中曲线信息的形式,单条曲线或由多条曲线组成的光栅都能激活模块反应,此结果表明这些模块表征了抽象的曲率概念。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它表明大脑中的感知信息是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进行表征,在亚毫米尺度上亦是如此。其次,它表明,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大脑图谱的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大脑上“弹奏适当的琴键”,以实现特定的感知觉。这一发现对脑机接口的设计(如何制造机器实现正确弹奏)、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对不同琴键如何实现不同强弱的弹奏)以及人工智能(如何高效地组织信息)领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该研究论文题为《猕猴V4中的曲率编码功能区》,于2020年11月18日,在《eLife》期刊在线发表。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Anna Wang Roe(王菁)教授实验室完成。论文由Anna Wang Roe教授指导,胡嘉明博士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宋雪梅副研究员与王倩楠女士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做出了贡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30010,31627802)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701400)的资助。
相关网址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57261#info
实验室介绍
http://www.ziint.zju.edu.cn/index.php/Lab/Cdetails?tid=60&sid=